8月22日下午,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大讲堂第十七期(2024年第十期)顺利开讲。学术副院长、4A脑血管病一科主任席刚明教授、10F综合内科主任许培培分别就“脑血管病的形态学及介入治疗策略”与“刨根问底——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两个主题进行了精彩讲解。周克祥副院长出席讲座,医院临床科室主任、医护骨干近百人在线上线下踊跃参与。本次大讲堂由周克祥副院长主持。
▲ 许培培主任正在讲课
呼吸困难是主观感觉和客观征象的综合表现。主观表述包括“气短、气促、气不够用、喘、胸闷”等;客观表现为呼吸动度改变,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三凹征、端坐呼吸、发绀等,且常有呼吸频率、节律、深度改变。
根据病因、规律、特征,呼吸困难有不同的分类:肺源性、心源性、贫血性、中枢性、中毒性、精神性;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困难;吸气性的呼吸困难,呼气性的呼吸困难、混合性呼吸困难;急性呼吸困难、间歇发作呼吸困难、慢性呼吸困难;“功能性呼吸困难”。发病机制主要有:呼吸力学的改变,化学感受器反射,心理情感因素(功能性呼吸困难),呼吸肌功能障碍。
开场,许培培主任详细介绍了哮喘、慢阻肺、肺栓塞、气胸、心包填塞、重度贫血呼吸困难等十一个案例,让大家对不同原因导致的呼吸困难有了初步认识。随后,她继续从定义、分类、发病机制、病因四个方面,抽丝剥茧,层层递进,深入浅出,系统地介绍了呼吸困难,让人获益匪浅。
最后,许培培主任指出,呼吸困难是病因及机制非常复杂的症状,是呼吸危重症科及几乎所有学科都较为常见且重要的临床征象,需要以认真、细致、全面、缜密的思路,“刨根问底”的科学精神和态度,深究每一条线索,才能尽可能解疑每一个呼吸困难患者的病因。
▲ 席刚明教授正在讲课
当天,席刚明教授团队从早上8点半开始,就奋战在手术室,连续做了4台高难度介入手术,一直到下午4点半,刚下手术台,他还来不及换衣服就风尘仆仆赶来为大家授课。
席刚明教授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脑血管病临床特征,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等方面进行精彩讲解。
脑血管病,主要分为十三大类疾病。第一领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包括颈内动脉系统的TIA,以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还有就是脑梗死。脑梗死也分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以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根据血管部位不同脑梗死临床表现,治疗也不同。
第二领域: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以及其它,如硬膜下硬膜外的出血。第三领域:没有脑梗死的头颈部动脉狭窄、硬化、闭塞。第四领域:脑动脉炎、高血压脑病,还有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在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策略上,席刚明教授主要介绍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颅外段动脉狭窄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狭窄介入治疗;急性闭塞开通术;慢性闭塞开通术。
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各类动脉瘤;支架辅助/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各类动脉瘤;脑膜中动脉栓塞术治疗急性硬膜下出血;脑动静脉畸形(AVM)栓塞术;脑动静脉瘘(DAVF)栓塞术。
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肾动脉狭窄球囊扩张 + 支架植入术;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取出术;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下肢动脉狭窄球囊扩张 + 支架植入术;脑肿瘤术前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
血流导向装置(密网支架)一次性成功治疗颅内同一部位的多发动脉瘤,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顺利开通,打通“生命通道”……诸多精彩案例,展示了席刚明教授团队高超的手术技巧。
自2003年以来,经席教授双手开展的脑血管介入诊疗病例己经超过万例。多年来,席刚明教授不仅救治了上万例患者,也培养了几十名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医生,这些医生分布在全国各地,造福全国各地的患者。
▲ 周克祥副院长讲话
“两位专家的精彩演讲干货满满,听后让人受益匪浅!”一个多小时的大讲堂,搭建起了一个学术氛围相当浓厚的交流平台,全院各临床科室负责人带头,年轻骨干医生在忙碌的工作中挤出时间,积极投身参与,这让周克祥副院长特别感慨。
大讲堂是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323学科建设计划(3.0版)”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各期专家骨干将多年从业经验中总结的特色技术和前沿动态进行分享讲解,促进医院内部的学术交流和知识经验分享;激励全体员工在学科建设方面勇于探索、积极创新,打造学院型医院;不断提升各临床科室诊疗服务能力,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医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