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2024年第十三期蓝十字大讲堂顺利开讲。本次大讲堂活动特邀联合基因首席医学博士谢仕猛介绍“临床精准用药与基因检测”。医院麻醉科副主任樊虎则以“危重患者心脏骤停抢救中的医护配合”为主题作精彩讲解。
潘耀良副院长、周克祥副院长、吴启航副总经理出席讲座,医院临床科室主任、医护骨干近百人在线上线下踊跃参与。本次大讲堂由潘耀良副院长主持。
联合基因是一家业界知名的基因技术企业集团,首席医学博士谢仕猛针对脑科医院患者的病情特点,从脑卒中防控形势、个体化用药背景、精准用药基因检测三大方面,详细介绍了临床精准用药与基因检测。
▲ 谢仕猛博士正在讲课
谢仕猛博士表示,脑卒中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的“五高”特点,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则是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
精准医疗是基于个体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个体化差异的用于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的新兴的医疗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基因检测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防控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高血压为例,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有75%合并高Hcy,通过MTHFR基因检测,针对H型高血压患者制定个体化叶酸治疗方案,可使脑卒中发病率降低15.4%。
《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基因多态性与抗血栓药临床应用专家建议》等指南和共识则明确,药物基因检测正成为探讨遗传变异对药物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产生影响的重要工具。
结合具体的临床案例,谢仕猛博士循序渐进地详细讲解了药物反应的差异、遗传多态性影响药物反应的原理、精准用药的开展意义,以及精准用药基因检测一般流程等。
谢博士的讲课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在有限的时间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临床精准用药与基因检测对患者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意义,让人获益匪浅。
危重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可造成重要器官(如脑)严重缺血、缺氧,可迅速导致患者生命终止。一旦出现这种危急情况,时间就是生命!
医院麻醉科副主任樊虎曾获得闵行区卫健系统应急救护技能竞赛一、二等奖以及“闵行技术能手”等荣誉,结合临床急救经验,樊虎归纳了危重患者四个特点:病情危重,病情复杂(涉及多学科),患者及家属期望高,潜在风险多。而急救的专业特点则是强调急救时间的有限性。尤其对有明确“时间窗”概念的患者,更是把时间作为急救中的效率指标。良好的医护合作,可将各项急救技术进行优化整合,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数倍于常人的抢救工作任务。
▲ 樊虎副主任正在讲课
在临床上,急救有“ABCDE”原则,即首要关注患者的气道(Airway)、呼吸(Breathing)、循环(Circulation)、神志状态(Disability)、全面评估(Exposure)。确保患者的气道通畅、呼吸有效、循环稳定,并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
随后,樊虎副主任以亲身参与的多个急救案例,以点带面,讲解了如何组织高效的抢救、院内急救流程、抢救站位以及容易发生的缺陷和不足。
在讲课结尾,他特别强调,对于危重症患者,预见性病情观察可以理解为提前预知最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或可能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和病情急骤恶化。因而需要高度重视并观察其预警征象,以便及时采取预见性医疗及防治措施,从而提高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和生存质量。
历时两个小时的大讲堂,既有专业的分析讲解,又有鲜活的案例支撑,现场气氛十分活跃,两位讲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精心准备课件,奉献上了高质量的学术讲课。在场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热情饱满,认真听讲。
▲ 院领导与大家一道互动交流
潘耀良副院长、周克祥副院长和大家一道,就临床上共同关心的问题,与讲师进行了互动交流,开展更深入的探讨。
大讲堂活动是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筹)】“323学科建设计划(3.0版)”发展方向的重要举措。通过院内外专家骨干将多年从业经验中总结的特色技术和前沿动态进行分享讲解,促进学术交流和知识经验的融会贯通,激励全院职工在学科建设方面勇于探索、积极创新,为打造学院型医院而不懈努力奋斗。同时,大讲堂活动也进一步提升了各临床科室诊疗服务能力,从而持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和医疗服务质量。
上一篇:加强学术交流 助力学科发展 ︱ 2024年蓝十字大讲堂第十一期顺利开讲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