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孙晓江出生于医学世家,父亲是一名医生,从小就在医学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他深知作为一名医生对于患者的责任之重。“患者和医生是一个战壕的同志,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医患要多沟通,患者要相信医生,医生对患者要有同理心,更要有同情心,医患同心才能事半功倍。”孙晓江主任说。
医学世家 师从名门
孙晓江的父亲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曾是一名军医,而从小在这种医学氛围的熏陶下,医生救死扶伤的光辉形象在少时孙晓江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最终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1971年孙晓江与医学结缘并读医5年,之后成为当地市医院一名神经内科医生;1989年,孙晓江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读硕士,师从我国神经病学专家蔡琰教授,蔡教授是美国医学博士,毕业于前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七年制)。
“我硕士和博士的导师都是蔡琰教授,他学识渊博、刻苦钻研、博学精进,对待医学研究更是严谨科学,跟着老师学习的这6年我受益匪浅,是我人生一大幸事”孙晓江说道。
▲博士毕业留念
求知若渴,学无止境。继1992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之后,孙主任又于1996年获得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工作,之后被任命为神经内科主任,并成为神经内科学科的带头人。
率先组建团队专攻溶栓
孙主任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是当时国内率先开展溶栓研究最早的专家之一。自1995年NINDS研究以后,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国将溶栓治疗超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纳入脑血管病治疗指南,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梗死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及预后,这鼓舞着孙晓江朝着这个方向继续研究,他也多次参加国际神内学会会议,以撷取先进的理念和方法。
▲参加国际47届神经科学学会年会(华盛顿)
为了更好的进行研究他建立了自己的早期团队,是由他所带的研究生组成。据孙主任介绍,进行溶栓研究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从溶栓治疗患者的选择,到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再到溶栓治疗的评估,以及影像学诊断与疗效评估,他都建立了一整套体系标准,并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尽可能在“4.5黄金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
1996年11月某天,65岁的张阿姨突发脑梗死,来院时张阿姨脑梗死已病发3—4小时。“当时患者脑梗死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虽然她的意识还算清醒,但右侧肢体已经偏瘫,上肢和下肢的肢体肌力评分几乎为零级,手脚当时一点也不能动,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救治,患者不仅会右侧身体偏瘫,还可能会危及生命。”孙主任介绍说。
面对如此紧急的时刻,孙主任第一时间安排患者进行相关检查,随后根据患者的病症及检查结果进行了严格的评估,确定患者符合静脉溶栓的要求。紧接着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经过半小时的精心溶栓后,患者的肢体竟都能动了,病人和家属当时激动得千恩万谢。
▲参加16届欧洲卒中大会(意大利)
这是孙晓江主任第一个成功进行急性期脑梗死溶栓的患者,鼓舞了他继续前行在溶栓研究的道路上,到目前为止他已成功溶栓治疗的患者不胜枚举,也因此获得患者的一致好评与同行的赞扬。之后他作为中国受邀专家参加在意大利召开的16届欧洲卒中大会记者招待会;随后又作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出席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卒中大会,是此次大会主席团中唯一一个黄皮肤受邀专家,主持了欧亚分会场会议,并做学术报告,主要介绍中国和欧亚地区溶栓的情况。
▲国际卒中大会上作学术报告(维也纳)
内外兼修 成就斐然
孙晓江从事神经病学临床和神经科学研究工作三十余年,主攻脑血管病及神经变性性疾病的研究,是一个集理论知识与丰富经验于一身的神经内科专家。在诊治脑血管病尤其是超早期脑梗死的溶栓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也因此获得了很多重要头衔,科研与学术更是成就斐然。他参编专业著作5部,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课题;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指导研究生获得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课题;主持或参加上海市科委等课题20余项,共获各种基金项目资助超过千万元,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带过的硕士生二十几个,博士生十几个,博士后两个,他的学生中许多已是上海、北京等地三甲医院神经内科骨干和专家。孙主任说看到自己的学生都有所建树,比自己取得成就还要高兴,这些学生也是他最为骄傲的成就。
▲严谨教学查房,认真讨论病例
▲4B病区医护人员(部分)合影
此文章仅作为临床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