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肿瘤多起源于颅底各类组织,如颅神经、血管、脑膜及其他软组织或颅骨本身,并沿颅底增长,具有侵犯颅底结构的倾向。由于颅底密布骨孔、骨管、骨沟,且有脑血管和脑神经由此出入颅腔,结构较复杂,涉及颅底的肿瘤类型较多,常见的有垂体瘤、颅咽管瘤、海绵窦肿瘤、鞍结节脑膜瘤等。颅底肿瘤多会引起视听觉障碍与呼吸系统障碍,严重者可发展为恶性肿瘤,危及患者生命,所以患者发现病症时一定要及早到正规的专科医院接受科学治疗。
目前,颅底肿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三种: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主要适用于不宜手术而对放射线敏感的颅底肿瘤患者的治疗,还用于手术后残留的肿瘤治疗,辅以化学治疗可延缓或防止肿瘤复发。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多作为颅底肿瘤的辅助手段,治疗颅底肿瘤的有效方式以手术为主。
传统的颅底外科手术是利用广泛切除颅底骨质获得显露,以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及损伤,存在创伤大、无效脑暴露过多、神经损伤发生率高、并发症多等缺陷。因此现代神经外科将重点转变为——减少治疗带来的损伤、促进功能恢复,即手术向着微创化的方向发展。另外,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神经内镜技术、神经导航技术、立体定向技术的进步和完善,为颅底肿瘤的“微创”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保证。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颅底肿瘤基本、有效的治疗方式
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手术理念、手术显微镜和手术器械、显微神经解剖学的不断发展,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得到神经外科医生的重视和不断发展。以应用手术显微镜为标志的显微神经外科学,成为近代神经外科发展史的一座里程碑。我国显微神经外科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50年的长足发展,现已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20世纪80年代,世界神经外科领域普及了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在光学显微镜下,利用特制的显微器械所进行的一种细微精巧的手术操作,而这些手术在传统的肉眼直视下则较难顺利地完成。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可在术野1-3cm范围进行分离、暴露和止血动作,尽量保持周围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完善;手术以病灶为中心,确定较佳的手术入路。譬如,翼点入路、经鼻内镜手术入路以及额眶颧入路等,经过脑外抵达病灶,尽量减少对脑的牵拉和损伤,可广泛应用于切除脊索瘤、鼻咽纤维血管瘤、嗅母细胞瘤、三叉神经鞘瘤、鞍区的脑膜瘤、颅咽管瘤等侵犯颅底的肿瘤。
相较于传统开颅手术风险大,安全性低,易留有后遗症和并发症的缺点,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定位更准确,病灶切除更完全,手术并发症减少,实现了准确性、灵活性、微创性及快速性的高度统一,使神经外科微创手术真正进入了“微侵袭”时代。
神经内镜手术:近年来随着广角度内镜的照明和景深越来越好,使得神经内镜手术技术不断提高和完善。神经监测仪器、内镜用B超、内镜用显微器械等各种精细内镜器械的出现和更新换代,大大促进了内镜技术的不断深入。相较于单纯应用显微镜手术治疗,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的显微外科技术提高了颅底肿瘤的全切率、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病情。目前应用内镜经鼻入路已能处理垂体腺瘤、鞍结节脑膜瘤、脊索瘤等颅底部位肿瘤;此外可利用内镜经鼻腔、鼻窦等自然通道取活检,明确病变性质,为制定治疗策略及选择手术入路提供依据;还可用于随访,观察术后颅底愈合情况及有无脑脊液漏,早期查看肿瘤有无复发。
立体定向技术:立体定向系统利用立体定向仪在颅外建立稳定的参照系统,结合神经影像学资料(如X线、CT、MRI、DSA)测量颅内靶点的三维坐标参数,达到精确定位的目的。可与内镜技术、现代神经导航技术相结合治疗颅内病变;针对手术后残存或者复发的颅底良性肿瘤,可实施立体定向放疗如伽玛刀和X刀等,利用立体定向原理对特定靶点产生特定的放射生物学效应。
神经导航下颅底肿瘤切除术:神经导航系统是立体定向技术、现代影像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微创手术技术结合的产物。把患者术前或术时的影像资料与术中患者手术部位的实际位置通过高性能计算机紧密地联系起来,利用定位装置指引神经外科专家设计理想的手术入路。术中可利用导航系统清晰、真实、精准地明确颅底病变与毗邻结构的空间位置关系,对肿瘤的定位、定向切除和确定肿瘤切除程度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还可发现脑深部小的病变,减少盲目探查造成的脑组织损伤,使病变切除更加安全。
手术适应症:
可适用于脑膜瘤、神经鞘瘤、神经胶质瘤、上额窦恶性肿瘤、视神经胶质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颞下窝肿瘤、蝶窦肿瘤、上皮样囊肿、脊索瘤等多种颅底肿瘤。
不同的颅底肿瘤其间有个体差异性,治疗方式要依据患者的病情、家庭经济状况、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等综合因素考虑,合理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解决患者的身心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颅底肿瘤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