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气象台消息,近期我国迎来了今年下半年首场寒潮天气过程,此次寒潮过程具有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大风天气显著等特点。而在上海,当人们还在感叹深秋何时来临之时,这两天气温突然“断崖式”下跌,让人措手不及。
气温变化与脑卒中等脑血管病意外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温度每降低1摄氏度,罹患脑卒中的风险升高1.13%,脑卒中死亡风险升高1.2%。这可能是由于寒冷的天气使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血小板升高、血压易波动、血液黏度增加所致。
近期,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急诊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人数较前有所上升,就11月11日和11月19日晚间,就分别有多位长期高血压、脑梗死病史者近期因“旧病复发”来院:一位76岁女性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因出现全身乏力而紧急送医;一位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病史的76岁男性患者,因左下肢无力、头晕症状持续加重,由家属搀扶来到医院急诊;一位90岁患者因四肢无力、言语不清,一位95岁患者因不能言语由120救护车送至医院急诊,诊断为脑血管意外。
为何寒潮天气容易成为脑血管健康的“隐形杀手”?对此,脑血管病三科5A病区主任夏瑾玮博士进行了详细解析:
首先,血管收缩与血压骤升是引起脑血管意外的关键诱因。当环境温度急剧下降时,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对于本身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血管弹性下降,收缩后血管管腔进一步狭窄,易形成血栓阻塞脑部血管(缺血性脑卒中)。同时,血管收缩使血压突然升高,可能冲破脑内脆弱的小血管,引发脑出血(出血性卒中)。

其次,血液黏稠度升高加剧发病风险。低温环境会使人体出汗减少,水分通过呼吸、皮肤蒸发流失却未及时补充,导致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血小板易聚集形成血栓。
此外,基础疾病易“趁虚而入”。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等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些慢性疾病患者在季节交替时病情易波动,加之部分人群盲目“贴秋膘”,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容易成为压垮脑血管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 年版),脑血管病预防主要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系发病前预防,旨在早期发现和控制危险因素,避免或推迟首次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二级预防指预防卒中复发,除危险因素控制外,还包括病因诊断评估、针对病因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等。
夏瑾玮主任结合该指南进一步讲解道,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早期积极干预,是脑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核心,也是二级预防的重点,特别是对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等危险因素的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对不健康生活方式干预十分必要,具体包括:
(1)体重管理:通过平衡膳食、总量控制、科学运动、良好睡眠等健康生活方式,防止超重和肥胖发生,体质指数(BMI)应保持在18.5~23.9 kg/m²。
(2)戒烟限酒:吸烟者尽早戒烟,不吸烟者避免被动吸烟。饮酒者减少酒精摄入量或戒酒,不酗酒。
(3)合理膳食:膳食种类应多样化,能量和营养摄入应合理,如增加全谷、杂豆、薯类、水果、新鲜蔬菜和奶制品等的摄入,限制钠盐摄入,减少糖的摄入等。
(4)适量运动:保持规律、充足的身体活动,减少连续静坐时间。以有氧运动为主,结合多种形式的抗阻训练,辅以呼吸训练与柔韧性训练。做到适度量力,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大幅度增加运动强度、时间、频率或类型。
(5)心理平衡: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和压力管理,保持心理健康。

▲ 工作中的夏瑾玮博士
夏瑾玮博士指出,虽然秋冬时节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但早预防、早干预,是降低脑血管意外发生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以最为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中风”)为例,疾病发生时,脑神经元会以每分钟190万个的速度坏死,核心治疗是尽快开通被堵塞的血管,恢复脑血流,即“再灌注治疗”。
主要方法包括:
● 静脉溶栓窗:发病后4.5小时内。对于缺血性脑卒中,使用溶栓药物溶解血栓,是恢复血流灌注的首要措施。越早溶栓,效果越好,出血风险越低。
● 动脉取栓窗:发病后6小时内,部分患者可延长至16-24小时。对于大血管闭塞引起的严重卒中,可以通过微创手术,从血管内将血栓直接取出,实现血管再通。
对于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同样需要分秒必争,应立即送医通过药物或手术方式控制出血、降低颅内压力,挽救生命。
此外,卒中可能导致偏瘫、失语、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等后遗症,科学的康复治疗是减轻残疾、重返社会的重要途径。卒中患者发病后,若能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可较好改善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脑卒中的早期识别至关重要。还是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例,要快速判别脑梗与否,有简单形象的方法,请牢记“中风120口诀”。
• “1”代表:看“1”张脸,脸上是否会出现不对称、口角歪斜的表现;
• “2”代表:查“2”只胳膊,同时平行举起两只胳膊,是否会出现单侧无力;
• “0”代表:(聆)听语言,是否会言语不清,表达困难。
若无诱因出现头痛头晕、单侧肢体乏力、嘴角歪斜、言语困难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切勿拖延。
夏瑾玮博士提醒,脑血管健康需要综合管理,秋冬时节,除做好防寒保暖、调整生活习惯外,建议定期进行血压、血脂、血糖等方面的监测,特别是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更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严格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必要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天气虽冷,做好科学防护,就能较大程度降低健康风险,平安顺遂地度过秋冬季。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