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矢志为良医也! —— 余志良博士
在所有职业中,医生,特别是优秀的医生,是最无法速成的。从医学生到住院医师,从主治医师到副主任医师,要耗费漫长的光阴,短则一二十年,长则三四十年。而从一位普通医生,成长为一位大师,则需要一生持续不断的磨砺。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专家余志良博士,作为医院的中青年优秀医师的代表,正在践行着这样的“星”路历程。
争分夺秒 与死神赛跑
脑卒中(Stroke),俗称“脑中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难治性疾病。因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被称为国人健康“第一杀手”。
《2016年脑卒中流行病学报告》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7000万人,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每年脑卒中死亡人数165万人。每12秒即有1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
余志良是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专家。在他看来,神经内科与其它一些科室不同,尤其是在脑卒中等脑血管病的救治方面,往往要与“死神”赛跑。
以多发常见的脑梗塞为例,这是一种致残致死率高达90%以上的疾病,起病急,进展迅速,病情凶险,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病人常常死亡或遗留终生残疾。“就像一匹躲在草丛深处的狼,一旦猎物靠近便猛扑过来,令人猝不及防。” 余志良形容道。
权威数据显示,突发中风后的4.5小时,是治疗的“黄金时间”,超过4.5小时,每拖延1小时,死亡率和致残率会上升20%。
查房中的余志良格外认真
对于脑梗患者来说,抢救必须争分夺秒。余志良表示:人的大脑有100亿多个脑细胞,这些细胞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只要缺血时间超过5分钟,就会以每分钟190万个的速度成批死亡,且不可再生,可导致严重的后遗症。因此,卒中发生后,每抢先1分钟,就可能挽救数百万计的神经细胞。
如此巨大的压力,医师需要有过硬的医术和心理素质。但在面对脑卒中这样强大而狡猾的“敌人”时,靠医生“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已在神经内科领域耕耘了二十多年的余志良,深切感受到了这一点。于是,打造“中西医结合特色脑卒中单元”的念头应运而生。
中西合璧 组建脑卒中单元“梦之队”
提起《王者荣耀》,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这款人气经久不衰的竞技对战类手游里,代表玩家的英雄分为法师、战士、刺客、射手、辅助等职业,不同的英雄拥有不同的属性和技能。只有当组队成员配置较优化且同心协力,方能顺利战胜强大的对手。
余志良当然不会有时间打手游,但由他牵头打造的“脑卒中单元”却深得《王者荣耀》的常胜精髓。他告诉小编:脑卒中单元,是目前公认的治疗脑血管病最有效的医疗管理模式,可综合多种治疗手段,把神经内科的急救、康复医师评估、神经外科手术、远期康复等整合在一起,让病人在尽可能早的有效治疗时间窗内得到较佳治疗,从而形成一个专业高效的脑卒中治疗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中西医治疗的完美结合,是成功的关键因素。“通常神经内科的治疗手段侧重于西医,我们在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把中医汤剂、针灸、推拿等方法合理运用到脑卒中系统化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余志良表示,类似于这样的中西医结合特色的脑卒中单元,在全国范围内还不多见。
余志良日常工作非常繁忙,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时就需要适当进行分权,参考三级医院的经验,设立协理医师,负责病人联系回访、收治和安排;再设立教学助理,负责教学和业务学习。由于施行了合理的管理方法,又有合适岗位的人员,蓝十字脑卒中单元得到了稳步发展。
蓝十字卒中单元团队的实力,受到众多患者的肯定
五十多岁的陈女士去年底开始出现头痛,起初还不太严重,后来竟头痛剧烈到睡不着觉。接着她的右眼也出现了可怕的变化:严重肿胀、眼球突出、眼球固定、眼睑下垂,而且这只眼睛开始失明、看不见东西了。
在多家医院诊疗铩羽而归,陈女士慕名来到了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在门诊见到了余志良。凭借丰富的经验,他诊断出陈女士患了较为罕见的海绵窦综合征,又称“海绵窦血栓形成综合征”。
针对患者的病情,余志良的治疗方案是使用针灸疏经通络,中药汤剂降颅内压、改善循环、活血化瘀;配以西药营养神经、抗凝、消炎。住院第二天,陈女士的头痛就开始缓解了。经过两周的治疗,出院时,陈女士头痛基本缓解,眼睑下垂好转,眼睛的肿胀消失,视力也恢复了。与刚进医院时面目全非的吓人症状相比,出院时的陈女士不仅恢复了原本的相貌,更重要的是还幸运地逃过了命中一劫,事实上,如果再晚治疗半个月,陈女士很可能因脑血管静脉通道完全堵塞而危及性命。
除了确保治疗质量外,余志良还特别注重病例回访。“脑卒中具有高复发率的特点,即使病人康复出院了,仍需要长期关注并给予专业指导,以达到延迟和减轻复发危害的目的。”经过短短几个月的实践,余志良团队的这一自我加压式的创新服务,获得了患者和家属的广泛好评。
博学精进 扬名国际神内学术界
在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作为重点科室之一,技术力量雄厚,聚集了众多临床经验丰富的国内知名专家。在强大的专家阵容中,余志良的学术头衔颇为引人注目——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专家成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取得这些含金量很高的头衔,对于一位中青年医师来说着实不易。
余志良积极参加各类学术峰会,提升自己的实力
余志良坦言,自己选择从医之路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余志良还在读高中的时候,父亲患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当时的医疗水平又差强人意。“每次转危为安,父亲都会叮咛我长大后要当医生,治病救人,造福百姓。”
凭借着过人的天赋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余志良从武汉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一路获取了临床医学硕士、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当时,在部队医院读研要求非常苛刻,名额极其有限,这还得感谢院领导的器重和信任。” 余志良回忆说。
最让余志良感到骄傲的是,他和他的博士生导师、神经内科专家谢惠君,共同在国际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临床综合征命名——“余-谢氏综合征”。这也是国内神经科领域首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临床综合征。“这一综合征表现为腓骨肌萎缩症伴糖尿病,具有极强的代际遗传性,且后代呈现出症状越来越严重的情况,非常罕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余志良解释道。
虽然在学术上已取得了很高的造诣,余志良至今还坚持参加一些专业学术研讨和论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刚柔并济 矢志为良医
曾经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给予的谆谆教诲,余志良至今记忆犹新:在所有职业中,医生,特别是优秀的医生,是最无法速成的。从医学生到住院医师,从主治医师到副主任医师,要耗费漫长的光阴,短则一二十年,长则三四十年。而从一位普通医生,成长为一位大师,则需要一生持续不断的磨砺。
“余,矢志为良医也!” 这是余志良的人生座右铭。除了精湛过硬的医术和学识外,他高尚的医德也广受好评。从医二十多年来一直在临床一线工作,曾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任神经内科副主任、上海市杨浦区中医医院任神经内科主任,直到如今在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担任神经内科专家,余志良已记不清自己拒绝了多少“红包”。
余志良参加上海教育电视台《常青树》节目录制,讲解老年人养生之道
就在不久前,一位王老先生(化名)因脑梗出现“言语不清、站立不稳”等情况,被家人送至蓝十字脑科医院。进行专业评估后发现,病人脑梗时间已超过溶栓治疗较佳时间窗。进行血管检查以后,评估认为他也没有急性期的血管介入治疗指征,不适合进行介入治疗。
临危受命,中西医结合治疗“出马”了。余志良团队对王老先生采取了西药、中成药、针灸、推拿、康复等系统治疗,一周不到的时间,患者病情就有了明显改善,语言功能逐渐恢复,并能拄着拐杖慢步行走了。
患者绝处逢生,家人感激不尽。为了答谢余志良的专业和敬业,家属特地包了一个大红包送给他。再三推辞不成,余志良也不再当面拒绝了,收下后很快把这笔钱退到了患者的住院费中。
有求必应 为患者“全天候”开机
在余志良的微信联系人中,一多半是曾经和他打过交道的病患及家属。病人想要余志良的手机号或微信号,他是“有求必应”的。为了让大家能第一时间找到他,余志良的手机24小时处于待机状态。“有时候正和家人吃饭,甚至已经入睡,手机突然就响了。”下班后的余志良,还会经常接到关于病情和治疗的问询电话,他每次都耐心倾听并给予解答回应。
余志良还记得,有一次深夜时分,手机铃声急促地响了起来。原来,一位已经康复出院的病人,又出现了中风症状。家人心急如焚之下,首先想到的是向余志良求助。
虽然此时已夜深人静,家人第二天还要上班上学,余志良仍接起了电话,在指导如何紧急处理用药的同时,不断安慰家属的情绪。直到患者情况有所好转,电话那头才意识到已经很晚了,连连向余志良致谢。“对医生来说这很正常,救人是第一位的。”余志良表示。
“家里知道我的工作特点,很理解也很支持。我真的非常感谢他们。”余志良边说边看了看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一副书法挂历,这是他的儿子最近刚刚亲手书写并送给爸爸的作品。每每看到“见贤思齐”四个大字,就算压力再大工作再忙,余志良都会觉得格外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