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关注疫情相关的新闻,越看越忧虑,越看越怕怕”;
▶“太可怕了,听说我住的小区里有人确诊了,自己被感染的几率飙升”;
▶“我每天洗手十几遍,强迫症都要犯了”;
▶“多打几个喷嚏,就会怀疑自己感染上新冠病毒”;
▶“对重点疫区来的人和物流,能躲多远就躲多远”;
▶“疫情过后,我要不停地买买买、吃吃吃”;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人人自危,焦虑与恐慌的情绪不断上升,人人都在承受一场严峻的生理和心理考验。无论是谁,不管是奋战在一线二线的白衣天使,还是正在治疗的患者、或是对正在被隔离的人群以及社会大众来说,必要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援助非常重要,尤其在抗疫防疫的关键时刻,心理疏导与生理防护同样重要。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如今,新冠肺炎引发的疫情打破了人的基本需求——安全的需要,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没有了安全感,从而可能引发恐惧、失眠、焦虑,抑郁症状等。
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进行心理疏导,调节不良情绪,笔者采访了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精神科特需专家何怡发主任,就目前大家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解答,告诉大家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并给予一些符合实际的建议,以便让大家更好地投入到生活与工作之中。
01、疫情当头,“焦虑与恐慌”已经成为人们目前存在的最为普遍的情绪问题,要如何看待这种情绪?
何怡发主任:面对此次在全国、世界不断肆虐和蔓延的疫情,人们会出现焦虑、恐慌等情绪,这些都属于人的正常反应,不必过度担心和自责,需正确看待这些情绪,允许自己适度的担忧。因为当一个人的心理承受了较大的压力时,人的情绪、思维、行为都会有所反应,身体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都是人生存本能所驱使的“应激反应”。适度的应激反应可以更好的保护自己,但如果反应过激,不仅无法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还可能会损害身体健康。
02、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更好的应对和打赢这场疫情的阻击战,就个人而言,哪些方法利于大家心理调节呢?
何怡发主任:对于此次疫情所引发的一些心理问题,大部分人通过自我心理调适,是可以恢复原来的心理和生活状态的,常见的心理调适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要作息规律。人的健康离不开规律的生活,尤其是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成人每天睡眠时间应不少于6.5小时,充足的夜间睡眠,对提高人的抗感染和自身免疫能力非常重要。
2、要加强运动。疫情期间,大家很“宅”,运动少,且此次疫情易感人群普遍具有免疫力差,体弱多病的特点,而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降低被感染的风险,还可改善睡眠和调节情绪。
3、要饮食均衡。饮食的规律和均衡很重要,尤其是疫情期间,必要的荤菜和蔬菜、尽量规律的进食和保证每日的营养摄入量是需要的,切不可随意应付。
4、要分散注意力。当出现情绪低落和过度焦虑时,要多与家人、朋友交流,也可通过听音乐、阅读、运动和深呼吸法等减轻和缓解焦虑和恐慌等不良情绪。
03、只关注和疫情相关的新闻,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越看越害怕,该怎么办?
何怡发主任:当人的心里压力过大时,就会使人的注意力变得狭窄,出现“选择性注意”,只关注和疫情相关的新闻,长时间反复查询,并和周围人不停讨论疫情的危险性等,影响其身心健康。
大家要学会注意力转移或分散,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或娱乐性的活动,减少过分关注,避免过度的焦虑和恐慌;同时,可适当控制每天查看疫情信息的时间和频率,这样可以减少大量信息带来的心理负担。
04、看到小区有人确诊,非常害怕,尤其是看到救护车进小区就更焦虑了,该怎么办?
何怡发主任:当灾难、危机降临时,人们会出现焦虑、恐慌的情绪,这是人的的正常反应和求生本能,但如果“夸大”自己所面临的危机时,常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因此只有正确的看待问题,才利于情绪的调节。
首先可向小区管理人员询问确诊人员的具体居住楼层,如果居住在同一栋楼,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要少乘电梯,多走楼梯,也不要过度担心,小区管理人员一定会进行彻底地消毒;如果离自己居住较远,只需做好个人防护就好,也可通过听歌、看书、运动等方法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05、面对疫情,有些人每天洗手都要洗十几遍,口罩也要带两三层,必须穿着防护服才肯出门,该怎么办?
何怡发主任:为了更好的防疫,人们需要勤洗手、戴口罩或穿防护服,这些都是人生存本能所驱使的“应激反应”,是趋利避害,保护自己。倘若已经影响到的自己的正常生活,就要注意了。
这种行为是一种强迫行为,是可以主动控制的。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自己的行为模式,并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强迫洗手为例,可先列出必须洗手的情况,当多次重复洗手时,就要刻意去减少洗手的次数。倘若发现还是无法控制自己时,则需要家人帮助和监督,如果情况仍然严重,就需要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了。
06、只要多打几个喷嚏、多咳嗽几声,就会怀疑自己被感染了,很焦虑,晚上也睡不着,该怎么办?
何怡发主任:如果怀疑自己染上了新冠肺炎,而且已严重影响到睡眠和生活,可以去规定的医院做检查,如果没被感染,心里也可放心了;如果确诊了,也利于及早的治疗。
但如果确定没被感染,却还是控制不住地焦虑和失眠,这种情况就要注意了。可以寻求家人、朋友的帮助,通过倾诉来舒缓内心的焦虑;也可通过学习和了解疫情相关知识,科学防疫,做好个人防护就好;如若还是控制不住的焦虑和恐慌,那就要第一时间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07、习惯在外面玩耍的小朋友,因为疫情在家已经呆了快2个月,现在老是吵着要外出,怎么办?
何怡发主任:对于小朋友来讲,爱玩是他们的天性,长时间呆家里不利于小朋友身心发展,但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还是要以小孩的安全为重。
父母首先要言传身教,调整好自己情绪,给孩子做好示范;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小孩,家长要及时进行沟通,鼓励孩子说出内心感受,认真倾听,并进行安慰,告诉其不能出门的原因;也可陪小孩做一些他感兴趣的游戏,读他喜欢的故事书等方式,来转移他们注意力,来舒缓其不良情绪。
08、近日,湖北一则“康复出院的老人送回家,遭到老人的外孙夫妇拒绝”的新闻引热议,您怎么看?
何怡发主任:对于这则新闻,根据追踪报道,老人外孙讲,其实他很爱自己外婆,外婆也很爱他,因为这次疫情太严重,他和妻子都非常焦虑和害怕,但他对外婆的一些治疗情况不是很了解,同时自己还有两个女儿,害怕外婆如果没治疗好,会传染给孩子和家人,最后经过协调,目前老人已经被其外孙接回家照顾。
针对上述案例的发生,说明不管是对于疑似的患者还是确诊的患者,还是其家属,都需要进行必须的心理支持与心理疏导,才能更好地避免此类事情的发展。
对于疑似和确诊患者来讲,心理负担会比较重,会觉得很孤单、很害怕,也很内疚,这样不利他们的身心健康,要消除上述的这样心理负担。就隔离人员而言,有被感染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并不表明真的已经被感染,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防疫措施,比如说要勤洗手,带好口罩等。而对于确诊的患者,一定要积极配合治疗,相信医生,早发现,早治疗,在较佳的时间点进行治疗,增加彻底治疗好概率。而对于他们的家属来讲,也需要心理的疏导和安慰,不要过度焦虑和害怕,此外,大家对于有感染者的家庭一定不能歧视、排挤,他们更需要包容和接纳。
09、通过大家众志成城抗疫,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人们随之也放松了警惕,有的外出不带口罩,有的更是随意到处旅行,如“郑州郭某鹏事件”,该如何看待?
何怡发主任:目前虽然我国抗疫取得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输入性病例不断增加,要想赢得这场抗疫的彻底胜利,还需要一段时间,需要大家的继续努力抗疫。就目前而言,还不能放松警惕,还是要做好个人的防护,如果外出一定要戴口罩,尤其是在全球疫情正在蔓延的时候,更不能出国,这样可以降低被感染的几率,保护了自己,又保护了他人。
而最近发生的郑州郭某鹏事件,目前,郭某鹏已被确诊患新冠肺炎正在治疗,并被公安机关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立案侦查,而与之密切接触的人员正在隔离中,一个人让4万人隔离,让一个城市阻断病毒“前功尽弃”。这个事件更是说明了继续抗疫的重要性,大家不能为了个人的私欲,而放松警惕,不仅让自己被感染,还危害他人安全。在全球疫情没有结束之前,任何人都不能放松警惕,一定要继续积极抗疫,直到最后的“胜利”。
10、随着抗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人出现了报复性的心理,有的一次点了70杯咖啡,有的吃烤串把整本菜单全点了一遍,该如何理解和消除?
何怡发主任:面对这次疫情,大家长时间处于焦虑与恐慌之中,心里都不同程度的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当抗疫取得一定成绩后,大家看到了希望,有的人想要释放内心的压抑。
对于一些人来讲,这只是一种短期的补偿和内心情绪的一种外化行为,不会长期存在,当其内心的情绪和力量被这种行为消耗完之后,这种行为自然就停下来了。但如果这种行为长时间持续,并且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那么这次疫情可能已对自己造成了一些心理创伤,而这些行为是创伤的一种表现,这时大家就要第一时间寻求专业人员帮助了。
【Summary 综述】
人类从来没有生活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中,流行性疾病从未远离过人类,大家要认识到,这种生活在不安全的世界中的情形,也是一种常态。威胁人类的不仅仅是疾病,还有交通事故、战争、自然灾害。而且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不安全感的时候,接纳内心的不安全感,其实从来不仅仅是在新冠肺炎特殊时期需要面临的任务,人们面对任何共同挑战时都是如此。
同时,当人类面对各种挑战时,从来都不是一部分人的事情,正如这次疫情,谁都不可能置身事外,这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挑战。疫情无情,人却有情!对于那些疑似或是确诊的患者及其家庭,我们一定要不歧视、不排斥,并更好的去包容和接纳这些患者及其家庭,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安慰和心理支持,只有大家众志成城、凝心聚力共同抗疫,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